Anterior Implant Treatment Planning using Strategic Extractions
Anterior Implant Treatment Planning using Strategic Extractions
一名患者因#21罹患嚴重牙周病,活動度明顯,且伴隨鄰近牙齒的齒槽骨吸收,需接受前牙區植體重建治療。針對此狀況,作者提出兩種治療選項:其一為在#13與#23位置植入植體,製作橫跨#12至#22的6顆牙橋(#13x23);其二則為在進行策略性拔除後,於#12與#22位置植入植體,製作4顆牙橋(#12x22)。考量患者需求與治療條件,最終採用後者方案,並搭配MEGAGEN R2導板以提升植體定位精準度。
經過兩個月的治療,植體順利完成植入,並使用同種異體骨進行骨移植,以維持未來假牙區域的骨量。在臨時假牙規劃階段,作者特別強調需避免對前牙區脆弱的齒槽骨造成壓力,因此選擇使用screw-retained crown搭配高頸緣臨時基台,以降低齦下輪廓的壓迫,協助維持齒槽骨接近原有高度。儘管塑造自然牙齒形態的臨時牙冠可提升美觀效果,但也可能增加齒槽骨吸收風險,作者在美觀與骨量維持之間進行適度取捨,採取較保守的齦形設計,即便未使用結締組織移植(CTG),仍達到穩定、令人滿意的贗復結果,且術後植體位置精準,並未對整體牙周健康造成不良影響。
本案例中,作者強調,雖然保留自然牙在功能與美觀上具備理想性,但針對牙周病影響嚴重的區域,策略性拔除後進行植體重建,有時反能達到更佳的美學成效並有效減輕患者術後不適,是臨床上值得考慮的治療選擇。


資料來源: Meagen期刊 2022: Vol. 2: NO.2